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1篇

篇一: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

  

  张静丽,等:产业兴旺视角下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区域经济产业兴旺视角下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张静丽,程黎君(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甘肃?平凉?744000)[摘要]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如何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从产业兴旺视角对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按照要素、主体、结构、收益、技术、风险等方面系统梳理制约陇东地区乡村振兴推进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陇东地区[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是脱贫攻坚的巩固与提升。乡村振兴旨在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但其本质还是发展,而产业兴旺正是发展的基础。当前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产业兴旺正是二者有机衔接和融合过渡的依托。本文通过对平凉市的实地调研,从产业兴旺视角对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以陇东地区平凉市为例:平凉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和肉牛优势产区,农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依托与基础。近年来,平凉通过构建以牛、果、劳为主导,菜、薯、药、游等多元产业为补充的“3+X”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苹果、肉牛、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基础,但发展中仍然面临困境。效,三农“强富美”取得了本质推进,但在乡村振兴发展推进中却仍面临困难,从产业兴旺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要素活力不够、产业后劲不足1.1.1土地流转缓慢。目前,农民对土地流转大多抱以观望态度、土地流转意愿不高,农村土地闲置、撂荒、利用粗放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1.1.2专业人才缺乏。平凉农业“妇老化”特点突出,职业农民群体还未形成,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以静宁县苹果产业为例,全县仅有31名专业技术干部,人均指导面积2000hm2。1.1.3资金要素不足。没有资金,就用不好地,招不到人,形不成产。目前平凉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源于政府,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进入乡村意愿不强,农村资源转化为资产的渠道还未完全打通。1.2?产业主体不强、辐射带动较弱1.2.1小农户层次偏低。在陇东地区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基本单位,生产分散、规模较小、管理粗放、标准化偏低、市场话语权不足、生产层次偏低是生产的主要特点。1?产业兴旺视角下陇东地区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导和脱贫攻坚的战略支撑下,陇东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取得了巨大成[收稿日期]?2021-02-05[作者简介]?张静丽(1989—),女,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程黎君(1972—),女,甘肃平凉人,教授,研究方向:“三农”发展。打响“川果”品牌,同时要强化品质优化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蔡臣,吕火明,江国良,等.四川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基于科技支撑的视角[J].四川农业科技,2020(01):5-10.[2]吕秀兰,王进,汪志辉,等.2020年四川省六大水果产业灾情分析与解决对策[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0(05):14-18.[3]祝进,党寿光,邱源,等.四川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17,34(03):9-10.[4]本刊编辑部.以“10+3”产业发展为契机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03):1.[5]李红霞,汤瑛芳,沈慧.甘肃马铃薯省域竞争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8):36-41.[6]胡文海.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与基地建设[J].地理科学,2015,35(03):293-298.[7]杨慧莲,王海南,韩旭东,等.我国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18省1996-2015年数据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06):921-929.[8]钟国莲.四川南部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J].南方农业,2018,12(32):122+124.[9]王伟新,向云,祁春节.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研究: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33(08):97-103.[10]刘汉成,易法海.中国水果出口特征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4):450-453.-189-

  区域经济1.2.2家庭农场创建不足。家庭农场既符合当前农业生产要求,又具备家庭经营本质,还可突破小农户局限。但陇东地区家庭农场创建尚处起步阶段,且存在“规模=现代化”认知误区,数量不多、竞争力弱现象普遍。1.2.3合作社发展质量不高。微观上小农户合作愿望和主动性较低,合作社负责人不愿干、不会干;宏观上诸多合作社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空壳社”“挂牌社”问题不可忽视。1.3?主导产业初级、内部结构单一1.3.1主导产业位列“初”“原”。陇东地区主导产业规模多是个体量的叠加或集合,且主要在初级生产端。以平凉肉牛产业为例,“初”字号和“原”字号的肉牛产品占据主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还不强,开发层次和组织化程度还需提升。1.3.2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主导产业同质化、单一化在释放规模效益的同时,会对其他多元补充产业产生排斥,降低农产品多样性,加大产业风险性。例如:平凉主导产业之外的生猪饲养、小杂粮和特色果蔬种植及乡村手工业发展等都受到了忽视。1.4?融合发展较低、产业增效缓慢1.4.1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从陇东平凉发展看:苹果品牌打造和市场渠道虽已有成效,但在消费领域依然不够响亮;肉牛虽品质上乘,但传统畜牧业比重较大,实际产能相对有限,市场份额微乎其微。1.4.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陇东地区农业产业链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初级产品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企业及交易市场链条还未完全组合;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发达。1.4.3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产业融合,即农业内部种养结合、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农业功能综合拓展、先进要素渗透、多元复合等。陇东地区目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有雏形,但缺乏有效载体与项目,融合层次还属初级。1.5?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偏低1.5.1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陇东农业生产布局多为大片区、小型化,适宜性大型机械较少,小农户购置多为小型农机,主要用于农药喷洒、种养运输、家庭自用,小型农机重置率较高、产业综合成本不能有效降低。1.5.2科学技术水平偏低。科学技术可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也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成本压缩。平凉当地仅有个别现代农业企业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且溢出效应有限,小农户生产均处于农业2.0的初级阶段。1.5.3生产管理不够标准。受地理条件、土地分散、小农生产、投入不足、观念落后等影响,陇东农业产业从传统种养业到新兴的乡村旅游,生产经营管理普遍初级,与当下“集约、精细、安全、绿色、有机”的消费导向存在差距。1.6?多重风险叠加、保障措施不全1.6.1产业发展面临多重风险。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管理、-190-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7期(总第507期)资金、社会等多重风险,且存在伴生性、区域性、叠加性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直接构成绝对约束。陇东平凉自2017年起当地苹果产业分片区连续四年受到自然灾害。1.6.2支农惠农政策效应释放不充分。以“扶贫车间”建设为例,有的地方通过此支农惠农政策现了“家门口就业”,但也有地区却也出现了“开花不结果”、“重投资轻运营”、“难造血难换血”现象,政策效应未能最优释放。1.6.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都具有显著需求,但却不了解现有各类社会化服务内容与体系。陇东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目前主要由政府承担,信息服务供需还未能实现有效匹配。2?陇东地区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纵向比较,陇东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确实更加兴旺,但以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和产业兴旺细化指标衡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产业兴旺视角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2.1?聚集关键要素、夯实产业基础2.1.1用活土地资源。一要量化农村土地资源,全面完成土地确权。二要加强农村土地使用管理,拓宽土地使用功能,优化用地布局,坚决禁止乱建、乱占,严格执行土地占补平衡。三要鼓励创新土地托管、“土地银行”等土地经营权入股形式,让土地变现“活”起来。2.1.2统筹涉农资金。总思路是构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金融资金重点倾斜、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资金要统筹整合,探索资金优化利用方式;金融资金要多元开发,满足不同农业领域的贷款需求;社会资金可运用村企结对、“众筹”整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1.3搭建人才“引擎”。做好人的工作必须真正解决“愿意来”、“留下来”、“留得住”问题,即:优化人才的引进条件,创造发展机会、解决发展后顾之忧。短期应着眼于留住返乡农民工、挖掘优秀农民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中期可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引进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长期必须进行农村基础发展投入。2.2?优化组织形式、壮大产业主体2.2.1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基础。短期内小农户生产地位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在认识定位上,不能把规模化作为标配、不能片面理解农业现代化、不能机械式地运用工业思维;在发展主体上,要挖掘“新乡贤”、“新农人”;在生产方式上,要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2.2.2培育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适度”下限以满足从业主体生活需求为准,上限是家庭劳动力依托现有技术条件释放最大经营能力所能达到的规模水平。政策方面要以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前提,从制度制定、财政补贴、大型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贴息、利率优惠、专项保险、税收优惠、销售渠道搭建等方面给予扶持。

  张静丽,等:产业兴旺视角下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2.2.3强化合作社内生发展动力。对域内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定位、效益进行全面摸底,兼并重组留强去弱,对“空壳社”全部注销清零;以市场化运营为原则,完善决策、管理、监督、利益分配等机制;降低扶持资金依赖性,真正建立市场化盈利机制。2.3?探索多元道路、优化产业结构2.3.1多元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要重视产业同质化导致的风险积累和连片性,根据区域资源基础,对主导产业分区进行细化。要遵循“东边不亮西边亮”原则,适当支持域内发展“五小”产业,形成特色补充产业,对冲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2.3.2优化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产品结构上,要围绕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开发特色农产品。在产业结构上,要深入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文化、观光、体验、生态功能。在区域结构上,要错位构建特色农产区、生态体验区、旅游观光区等,避免同一化。2.4?倡导融合发展、拓展产业空间2.4.1提高不可复制性。以“优、精、特”为重点,从资源特色、环境特色、气候特色进行提亮,对原产地商品进行保护;将特色农业与特色历史文化相融合,强化地方农产品品类、数量与排他性;避免过分强调“做大”,靠特色和品质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2.4.2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链延伸以有效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非增加加工环节为前提;发展乡村手工业作为补充产业链,开发乡村经济价值;注重乡村功能与农业发展相互扩展,向“文旅农”“庄园经济”新型业态延伸。2.4.3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业融合不是一产简单的“接二连三”,目的在于拓展产业空间、获得的综合利润;融合可围绕农业多功能性和乡村属性,与城镇化发展中的新需求进行拓展;渠道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直播等新技术,开发创意农业、众筹农业、会展农业等。2.5?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产业收益2.5.1以技术促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广资源高效利用、作物栽培植保、动植物品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把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智能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开发搭建农村科技服务推广APP或云平台。区域经济2.5.2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依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立绿色农业科技精准扶持机制;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有机栽培、精准施肥、循环型农业等技术,强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2.5.3多渠道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新型农业主体组织标准化,提高运营效率;聘请有关技术管理能手组建培训队伍,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新经验;开发技术管理咨询与指导线上服务,重点解答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科技意识、市场趋势等问题。2.6?建立保障机制、防范产业风险2.6.1构建普惠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投保意识、参保积极性;鼓励农业保险业务和保险产品创新,完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科学厘定保险金额和费率,确保兜底保障。2.6.2优化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例如在扶贫资金使用中列支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基金;探索灵活全面的政策监管制度,确保政策有效、安全、规范、高效运行,防止寻租与腐败。2.6.3构建产业兴旺服务体系。构建“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降低信息成本;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引导示范;完善网上质量安全追溯服务体系,以“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在市场中增加排他性。[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郭永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工作通讯,2018(01):34.[3]朱启臻.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政策瞭望,2018(04):48-52.[4]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9(2):9-18.[5]陈秧分,刘玉,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地理研究,2019(03):632-642.-191-

推荐访问:扶贫车间建设困境及对策调研报告 扶贫 车间 困境